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易經研究回首頁/回上頁

淺談易經的起源

易學是一部了解最難和解釋紛歧起源最早的古書,"它"世歷三古(上古、中古、下古),
人更多聖(伏犧、黃帝、神農、文王、周公、孔子),
從易學研究中發現中華文化歷史發展的過程,
是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開始的逐漸才形成文化,
中華近代考古只發現了殷墟(今河南安陽),
甲骨文、夏以前的考古發現很少,甲骨文上的卜辭大多為"巫"所刻畫,
"巫"就是古代的知識份子,不是今天跳神的所謂乩童、巫婆之類。
到了秦代,秦始皇統一文字,於是焚書坑儒,儒也是知識份子,
西方古代史記載人類一開始,有亞當、夏娃等似乎是說神治時代,
就產生了原始宗教這種觀點是值得更進一步研究的,中華易學史證明,
認識是從客觀實際中來,不是從頭腦想像中來 "周易系辭下傳說":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
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八卦的形成:說明古代先民們是從客觀出發才畫出八卦的,卦從"圭"從"卜",
就是用土圭築成高度8尺,以測日影(稱晷景)。

八卦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八卦相盪重疊推到六十四卦
也就是2的6次方,都是成倍增長,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分為二"的學說,
我國古代先民在這個問題上是了不起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易學矛盾觀點的本質,
抓住了陰陽學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的相互變易,用八卦代表,天地、雷風、
山澤、水火、等宇宙自然物,於是形成了陰陽學說,由於八卦概括了宇宙的自然現象,
所以成了宇宙模式,並以畫八卦來判陰陽,作為認識自然的工具,
如用"一"和"一一"兩個符號把陰陽表示出來,
所以莊子說:「易以道陰陽"系辭上傳"一陰一陽之謂道」,
由人天觀,辨證觀,整體觀就是從這裡出發,因為陰陽可以代表,
眾多萬事萬物,從天地、水火一直到男女、老少、剛柔、動靜,
雌雄等以及中醫的寒熱、虛實、表裏、邪正,無不是陰陽的概念,
從伏犧的狩獵時代,神農開始的農耕社會,到黃帝、堯舜逐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才產生了萬物有靈的概念,「夸父追日」的傳說,
就是一個測日影以消除誤差的例證,和神話的反映,測日影經過很多春、夏、秋、冬,
所以研究易學確實需要從科學角度去實踐認識和研究。

by 黃泰然老師(如法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