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易經研究回首頁/回上頁

易經與易傳

周易包括經與傳兩部份:經的部份包括卦晝、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等,
幾個方面如等是卦晝,如乾、坤、坎、離等卦名。如:元、亨、利、貞是卦辭,
全易六十四卦的卦晝、卦名、卦辭等各有六十四。如初六、九二、六三、六四、九五、
上六等是爻題,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等是爻離,每卦有六爻稱為爻題,爻辭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總共三百八十四。另外乾卦多出(用九,見群龍元首吉)一條,
坤卦多出(用六利永貞)一條,通常叫作易經的,即是指這些內容而言,
易經又分上下兩篇,上經由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
坎離、共三十卦,下經由咸、恆、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
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
小過、既濟、未濟等共三十四卦。

傳的部分有彖傳(隨經分上下二篇)。象傳(分大象與小象隨經分上下二篇),系辭傳因篇幅長,
也分上系辭傳與下系辭傳,文言,附屬於乾坤二卦之中,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總共七種變為十部分,這十部分易傳被稱為「十翼」(翼有輔助之義)。也稱易大傳,
彖傳隨經每卦一條,列于卦辭之後,是解釋卦辭的。象傳分大象、小象、大象每卦一條,
列於彖傳之後,小象每爻一條,列於爻辭之後,唯乾卦特殊,乾卦多一條用九爻辭,
和和一條用九小象。

坤卦多一條用六爻辭,和一條用六小象,卦辭之後是全部爻辭,爻辭之後是彖傳,
大象和小象最後是「文言」。其它各卦全不是這樣排法,都是把彖傳和大象緊接在卦辭之後,
爻辭與小象搭配在一起。

易經的作者是誰呢?(系辭下傳)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又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優患乎!看起來,
易傳的作者也並不確切知道,易經的作者是誰,只說作於殷周之際,作於中古,
大概也只是一種推測,但是這種推測是正確的,也是很慎重的,今天看來,
易經應當是文王時代的東西,說產生於殷周之際是對的,不能說「易經」究竟是誰作的。
易傳多次講聖人作易,聖人是誰易傳的作者不明確地說出來,
只是司馬遷說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的說法,是值得存疑的。
系辭下傳只說易作於中古,作易者有憂患,並未說文周等,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從卦爻辭的肉容來看,談問題的角度往往不一致,卦辭爻辭不是出於一人之手,
是兩個人作的。

「易傳」是理解「易經」的一把鑰匙,沒有易傳的話,我們今日便不可能看懂「易經」。
易傳(十翼)是誰作的呢?這個問題歷來爭論很大。易傳應屬於孔子,基本上是孔子作的,
易傳當然不可能都是孔子親筆作的,但絶大部分是孔子留下來的,應當沒有問題。
孔子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易傳」上。研究孔子,不能只注意一部「論語」。
孔子有很高的智慧,他對「易經」下了很大工夫,對易經加以說明,
易經的哲學思想在孔子的「易傳」中講得很清楚了,的確很不簡單。
易經本是卜筮之書,但發展到周易已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它對辨證法是真正認識了的,
不是偶然的。它的哲學思想是「易傳」發掘出來的。

易傳對易經的說明,前後一貫,思想完整,肯定是一個人作的,這個人就是「孔子」。
他繼承了不少前人的遺說,孔子以後不可能有人作「易傳」。
不能否定「易傳」是孔子作,但是也要知道歷代傳抄,難免有錯誤,有混入的東西,
我們應當看出來,在系辭傳裡有這一段,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那一段講十三卦的那些事。值得存疑,孔子這人是很老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對「書經」獨載堯以來,堯以前的東西不收,其實堯以前還是有很多東西的「左傳」
「國語」記載了很多有關遠古的資料,孔子認為那些不是很可信的「書經」前幾篇不是
當時留下的原始史料,都是後世的傳說,孔子把比較可信的傳說保存下來了。

司馬遷受孔子這種謹慎態度的影響,所以他作「史記」從黃帝開始,從孔子這種精神看,
他在易傳中不會說:包牺氏,神農氏,可見包牺氏王天下那段十三段取這取那,不可能是
「易傳」原有的,肯定是後人加入的,河出圖、洛出書、天垂象、見吉凶等,
也不是「易傳」原有的東西,因為「易經」以八卦定吉凶,不是天垂象見吉凶,
不僅如此,而且這樣說與上文重複。易傳中也有些東西是舊有的,孔保留下來,
如「說外傳」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
艮、止也、兌、說也,應該是舊有的,不是孔子作的,「說卦傳」中前面題到,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簿,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雷以動之,風以散之,
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等,很可能是
「連山易」保存下來,「歸藏易」的舊說,「文言」中的,「元者,善之長也」,
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等解釋元、亨、利、貞,
四德的一段話,見於「左傳」襄公九年,出於婦人「穆姜」之口,有可能是孔子以前所有,
孔子作「易傳」時吸收進來了,「穆姜」講此話時,孔子尚未出生,
有人據此否定孔子作「易傳」。

「易傳」中肯定有孔子之前的所說,這些成說是從理論上,思想上釋易的,是正確的,
  孔子保留下來,寫進「易傳」。「易傳」中也有些是孔子講的,弟子記的,
例如「文言」裡邊有不少「子日」如何如何,說明不是孔子親筆寫的,是孔子講的,
弟子記的。與「論語」的情況差不多,思想應屬於孔子。
「易傳」大部分出自「孔子」手筆,「系辭傳中」,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
昌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這一章「孔子」讀易「韋編三絶」之後得出的結論。

是「孔子」對「易經」的「性質」內容,特點的總認識。
孔子的思想與「易經、易傳」的思想是一致的,「論語」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有如水德,流往不息,晝夜不止,前流後接,不絶不斷,
「大道」之本體,不可見,水可觀會,一隱一現,現一也。

「易經易傳」也重變化。「論語」講「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易經易傳」也講天地開闢,四時運行,萬物生長。「論語」講辨證法,唯物論、
易經易傳也講辨證法,唯物論這絶不是偶然的巧合。

易是卜筮之書,「周易」是由卜筮之書變來的,它還有卜筮的殘餘,沒有完全脫離卜筮。
(卜、龜、卜、筮、蓍草)。盡管它裡面有哲學,但是它不是純正的哲學著作。
它的外表是卜筮,內裡有哲學,現象與本質是矛盾的。「易經」之所以不好懂,
就是因為它的現象與本質不一致,孔子晚而喜易,
讀易「韋編三絶」,說明「易經」難懂,不簡單,後世人們對易經不了解,
恐怕這也是個原因,講「易」的書很多,真正明白的不多,
就因為它的現象與本質不一致,是矛盾的。

我覺得孔子是真正看到易經的本質,孔子在「系辭傳」中講的全是理論。
把易經的本質發掘出來,系辭傳說「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旨遠」是指含意深遠,辭文是指文采彰明其言曲而中,
是指所言曲就,萬物之性能所以與萬物相合,其事肆而隱,
「肆」有直陳的意思,隱有隱密、幽隱的意思,它所述的事都是直陳現象,
而且深入,能見到它的本源。因貳以濟民行,貳指「乾坤」乾坤是易之門戶,
有開闔之幾,吉凶等相異之理,孟子離婁篇,日:「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此仁與不仁,也正是吉凶之理,以教導人民行事。使人民百性了解善惡、吉凶、
失得的不同報應 )。

這是孔子在系辭傳中很清楚地看到易經的現象與本質相矛盾的特點了。孔子接觸過易經,
與易經有密切的關係,是肯定無疑的,說易傳是孔子作有根據的,孔子見過「坤乾」
(歸藏易),這在「禮記」中有記載。
「左傳」說晉國的韓宣子在魯大史那裡見過「易象」與「魯春秋」,時間在孔子稍前幾年,
韓宣子能見到「易象」孔子是魯國人,而且在當時是有地位的人,
一定也能看到過「易象」韓宣子看過「易象」之後說他由此知道了周朝
所以能夠王天下的原因了,可見那個「易象」已經是一部有思想內容的著作,
不是單純的卜筮之書了。

孔子五十以學易,讀易「韋編三絶」的易,很可能就是韓宣子見到的「易象」。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絶,作了易傳,
「司馬遷」的記載是可信的,司馬遷的說法得自他的父親司談。據「太史公自序」,
司馬談從楊何學易。又據「史記儒林列傳」,孔子傳易給商瞿,六傳到漢初「田何」,
田何傳「王同」,王同傳楊何,孔子九傳到楊何。有人說年代不太對,中間漏掉了傳人
也是可能的,易未焚予秦火,楊何傳授給司馬談的易,又是孔子直接傳下來的,
所以「孔子世家」的話,是肯定的。

晚近不但有人否定孔子作易傳,還有人不承認易傳是解釋易經的,
硬是把易經與易傳分割開來,說易傳有哲學,易經沒有哲學,這都是錯誤的,
我看學易要首先讀易傳。易傳是學易經的一把鑰匙,易傳與易經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

「周禮太卜」關於三易的說法,從連山易,歸藏易到周易是一個發展過程,
周易作為一部易書,更成熟了,孔子的思想與周易的思想是一致的,孔子作易傳,
講的就是易經,是給易經作傳,不是講他自己的思想,是講易經的思想,
我們說易傳反映孔子的思想,是說易傳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一致。
易傳全部是對易經的解釋,「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系辭傳」講乾坤易之門邪?易之蘊,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 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
等等都和易經對上號了。

系辭傳講的就是易經本身,不過易經本身沒有說明,系辭傳加以說明罷了。
不相信能行嗎?你不研究易傳,不懂易傳,就沒辦法了解「易經」,講易經不講易傳,
九六是什麼都不知道,乾坤是什麼也不知道,不透過易傳是不能真正了解易經的。

從易傳可以看出易經的哲學很高深,沒有易傳易經的哲學就看不出來,如系辭傳說: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
而易无體,等等,讀易經應當知道易傳非常寶貴,无易傳易經便不可能讀懂,
經若无哲學,傳怎麼能有哲學呢?所以只有通過易傳才能知道易經的思想,
因此易傳與易經是不可分的。

易經六十四卦從乾、坤到既濟、未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其中每兩卦完全按反對關係排列,構成三十二個環節,易卦如此排列,怎麼能是偶然的?
裡邊是有一定的意義,一定的思想的,而且這個思想符合客觀辨證法。

「易經」六十四如此排列,是原來就有的,以前沒有人講明白。是「易傳」把它講明白了,
孔子作「易傳」以後,才能對「易經」有著眼點,正如:
費氏學說:「以經解晝,以傳(十翼)解經,合則是,而離則非」。
今天我們有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一定也能夠把周易這個迷團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