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成道後來,初轉法輪,是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説四聖諦法門。諦是真理義,
	即是表明苦、集、滅、道的四諦法,是聖者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人生正確真理。
	
	一.苦諦
	     苦是逼迫性。這是説眾生身心常被種種痛苦迫擾不安,佛曾説種種苦的分類,
	     但最切要的是八苦-
	
	     (一)生苦-無知、預設立場的苦。
	     (二)老苦-力弱形枯,神衰智鈍。
	     (三)病苦-諸根痛患,坐臥不安。
	     (四)死苦-無知、預設立場的苦。
	     (五)愛別離苦-眷屬恩愛,生離死別。
	     (六)求不得苦-事不稱心,欲得偏失。
	     (七)怨憎會苦-冤家會遇,如眼中釘。
	     (八)五陰熾盛苦-前面七苦造成內心的熾然苦。
	
	二.集諦   
	     集是招感性。苦到底從何而來﹖非從天降,不是地生,亦非神賜,更非人與,
	     乃是自己所創出來的。由自心所起的貪瞋癡等所驅使去妄造一切惡業,
	     依業受報而招集種種的苦果。
	
	三.滅諦
	     滅是可證性。這是指一切聖者,經修道後,所證得的聖果。滅有兩個意義:
	     一.是滅除,
	     二.是寂滅。
	    滅除了苦痛的根源,才能解除生死苦迫,實現涅槃的寂滅,得到解脫自在的安樂。
	
	四.道諦
	     道是可修性。了解到生死等苦,是由集的業惑所引,又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
	     因而追求斷集的方法「勤修戒定慧,精進諸道品」。
	
	若照因果說-遺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由有過去的集因,乃有現在的苦果,
	這是世間迷界的因果。修行覺悟諸行無常,欲求出世,乃是由修道入滅,永證真常,
	所以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因有現在的道因,乃有未來的滅果,
	這是出世間悟界的因果。這流轉和還滅的兩重因果,包括所有世出士一切諸法。
	
	總之,此四諦法乃為佛教的根本思想,因為一切教典都是由四諦開展出來的。
	大乘菩薩的四弘誓願,亦依準於四諦而發。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苦諦
	煩惱無盡誓願斷-集諦
	法門無量誓願學-道諦
	佛道無上誓願成-滅諦
	
	四諦為佛陀一代說法的中心思想,與大小諸乘一貫的根本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