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修行嘉言錄證道歌回首頁/回上頁

永嘉大師證道歌

本證道歌由蔡南雄老師(如覺師兄)註解

蔡南雄老師(如覺師兄)簡介

990831-150-2經歷:
54年初入道門於慈惠堂南中分堂
入佛門皈依北投大葉路農禪寺 聖嚴法師
入佛門皈依南縣岡林 慈蓮寺 果淨法師
受菩薩戒於嘉義天龍寺三壇大戒
參禪緣起於澎湖湖西鄉大悲寺 慧濬法師並皈依
短期出家於高雄文殊講堂 慧律法師



主講:
金剛經於南北南陽修道院
金剛經於喜樹慈化亭
其他路邊店仔隨意講說

永嘉大師生平

據《六祖壇經》和《傳燈錄》記載,永嘉大師(665~713)唐朝人,俗姓戴,溫州永嘉人。出家後,即留心於經論,尤其
精於天台止觀法門,可以稱得上是教觀雙美的大師。

與六祖的因緣,是因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來訪,在交談中,玄策禪師鼓勵大師往曹溪向六祖參學、印證所得。

永嘉大師到曹溪後,在與六祖簡短的幾句對答中,即得到六祖的印可,當下並就轉身要回返溫州,經勸留後才隨順的住了
一晚。所以永嘉大師以其穎悟之資,而有「一宿覺」的美名,稱譽於當世。

永嘉大師後於永嘉一地弘化,著有《永嘉集》和《證道歌》收錄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卷中。

永嘉大師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炮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此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
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頰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
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
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游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瀟灑。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
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
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醒醐我常納。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沈師子住。
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師子兒。蒙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
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
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于今在。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
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祕訣。
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
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象駕崢嶸慢進途。誰見螳蜋能拒轍。
大象不遊於兔經。大悟不拘於小節。
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證道歌-如覺師兄註解


君不見。 君之相對曰臣。
君:就是自己。學佛之道必先了解自己的身心世間的實相。 君:眼耳鼻舌身意。臣:色聲香味觸法。
不見:法性。 相對就是見。見即法相。
學佛必先須了解佛法的宗旨與經藏的重點,始得悟入。

絕學無為閒道人。 絕學者:無為之法。  閒道人:與法相應。與空相應。
學佛之道,深入瞭解宇宙人生的三法印:無常、無我、空寂無生的心印,便依此面對世間六塵事,才能無所住心。若能領
悟諸法皆空之理,無有一法可得時,堪稱無為閒道人。
絕學=斷絕一切所求所得之念的智慧。生滅滅己,寂滅為樂。
無為=應無所住,超越三心不可得,善惡之因緣。
閒道人=觀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不除妄想不求真。 妄想本是空,何必去除它;妄想本是生滅自然,自他不二。妄想本身非因非果,是因他而起;它是無根
,只是妄想中立因緣性。
不求真=學佛之道,就是學習心性的修養。人人皆有天真佛。(佛性)
(真)相對就是(妄)。將攀緣心、執著心、渴愛心等等收皈於真如心、菩提心。
求真者,徹見真理。放下能思能得的妄想。

無明實性即佛性。
無明:對現實人生缺乏正確的知見,對真理無知。
無明:為一切煩惱的總相。慾是煩惱的根本。慾也是喜悅、快樂的泉源。慾本身非因非果、非善非惡,是自己的執著而被
          囚惑。
煩惱本身是皆空現象。經云:煩惱即是菩提。無明就是妄念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佛性容合萬法,萬法不離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當知應化之身即法身。
法身:虛空性不動故,如來藏中無生滅。法性容萬法,萬法不離法身。
報身:凡所有形跡之相。
應化身:皆隨緣應機說法、以為攝化。幻化之身即緣起。緣起當下,了無實性。緣起者即是業力、因果。故有生滅相、法
              性即如如。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以般若精神,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得自在。
得自在者,必須徹悟無一物可得時,本源的真性圓明就顯現。
按照現代科技來說:宇宙的微塵(物理現象)分析到極微時,只有電波而已。波相因子再解剖到最後,了無一物。人類的生命
組合成形四大現象(骨肉、血水、溫度、呼吸)。離散分解之後,人類的生命又是成什麼東西?生命如一部電腦,靠著資訊輸
入才有記憶程序(感覺、情緒、思惟、動作、認知)的反應。一旦
脫離五蘊的感應器,請問---這個生命又是個什麼東西?還是了無一物。
內觀禪修深入者,當自己入定時,所意會時,是一股生滅的動力,那就是如來的本源、自性、天真佛。其實是了無一物。

五陰浮雲空來去。三毒水泡虛出沒。
五蘊猶如水中泡沫,虛空中的浮雲,是幻化無實,都是短暫的現象、過程的人生。
三毒者:貪瞋痴。人生在世間,每日思索的事,都是(名、利、情)三事。微小的生命,僅懂的記憶,愛與恨的意識。自以為
              有的人生。了此貪瞋痴,即是空性。本無貪瞋痴,只是汝之意識所執。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證實相 無人法=指修行者,經過多年的心路歷程,徹底醒悟,五蘊皆空,諸法空相,使心念無所寄托所執。以剎那急速之
頃,滅卻心火無煙日日燒之劫。每日作事皆以壓迫性的生活。若放下身心之為急速之消滅。世間是因緣所生,當下無我人之
相。無相對之法。
無人法者:身雖我所用、心應事明瞭,所觀能觀不去分別而衍生相對情緒感受。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妄語者:不正見。妖言惑眾而使信根淺薄退失道心,自墜泥犛之淵。
學佛之人,必須思惟。世尊在迦藍摩經說:十不依...
1.不要依傳統。2.不要依祖傳師承。3.不要依典範的記載。4.不要依傳聞。5.不要依邏輯判斷。
6.不要依系統推理。7.不要依表象而作思考。8.不要依見解喜好。9.不要依可能性。10.不要依這樣的想法。
這些都是外在因素,必須冷靜思惟。解脫煩惱的止息是本身內在的因素。
此二句偈,針對學佛人,要有智慧分辨是非。

頓覺了。如來禪。
以一心三觀的論述:從(空、假、中)深入。將一切現象,建立在緣起(有)的基礎上。有的法塵現象會變異,所以稱它為(假)
相。諸相會生滅無常而離散消失,所以又稱它為(空)。一切現象不可說(有)也不可說(空),又稱它為(中)。如般若心經云:
秋冬的樹葉枯黃落地,形容(色即是空)。一旦春天來臨,樹葉又長出新葉子,顯示(空即是色)。
以如來禪說明:當內觀者契入靜坐時:前念過去,後念未至。中間的寂靜,就是圓明佛性。即如來禪。

六度萬行體中圓。
外在六度之行,不如內在六度之捨。此之行門皆一念之心(心理範疇)。故云體中圓。
布施=以喜捨之行,戒除個人的自私。(度慳貪)
持戒=克制個人情緒發絏,體會群居和協,領納生命共同體, 捨棄瞋恨心。(度毀犯)
忍辱=對世間依緣共生了解性。適應環境變遷隨緣性。洞見虛妄本質建立正覺的生活。
精進=時時保持自覺的生活、內心要有持之有恆的精進心。
禪定=培義正知見、正思惟的人生,使心不亂之散。
般若=淨化內心一種洞見,體悟五蘊皆空之理,自覺自我的精神。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迷則三界有,悟徹十方空。  所謂空空:緣起展現一切現象,了無實際。沒有永恆性。所有物理現象分析到極微,都是
空無所有。片葉人生如浮雲之相。
學佛最難突破,就是:心結與身見。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若人達以諸法性空、,寂滅性海,無我人等相,即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能理解,勝海當中寂滅的智慧(空的般若精神,堪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者心空及第皈,何有罪福之
緣。法身皆空。修行前提-多行善德(慈悲喜捨)。
善德之行的定義:陽德與陰德。陽德:表面功夫。陰德:內性功夫。
寂滅性中莫問善惡取捨,罪福一切皆無生。

此來塵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佛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佛法是超越意識的思索。
佛性的光明人人自顯。法性在那裡就住那裡,一切現象靈光獨耀。獨耀者:無我人眾生壽者。何須剖折所有三藏十二部經,
最終回皈於無量壽無量光之境。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人之心念生滅,無有間斷,無有停息。散又聚,聚又散,不可勝數。
無生:空寂。一切現象所以然。諸法因緣生、因緣滅。即是無生無不生。
無生無不生:世界本是空華,而現象如同水中月。今日的有正代表明日的空。
誰:當機處。念佛是誰。誰在感受,誰在造作。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學佛之道,日常生活之中(於念離念,於相離相)不可執著於點線面。
求解脫之道,必須以身心世間為本。佛法非遠在自心,真如即近非在外。成佛可成也。
求佛施功者:如般若心經云:洞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取不捨,無住生心也。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放四大者:地水火風之源素,結合成五蘊之體。身是四大和合之相,心是根塵相緣展現出來的幻影。
莫把捉:不要執著(身見)對生命的執著。從無始來,人類都被身心世間困住難得自在。
寂滅性中隨飲啄:無心任運,隨緣化度。在生活之中不執著生活品質,不隨著感覺而行。莫向凡夫相執著。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諸行盡皆空寂。 無常力能吹滅一切現象。
如來大圓覺:諸法從本常自寂滅性。 來無影去無踪。一切眾生日用生活而不知。
一切現象沒有一個是永恆的實體。終日住在法性而不知,則凡夫。住在空性而不執空性曰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徵。
學般若之人達本身心,徹悟皆空之理,若能學會這種生活智慧,所謂:無上妙法。故云決定說。
對法不起分別比較,正是現觀空義,表真僧之意。
若人不肯虛心求法,那只有沈默無言之應。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直截者:頓入緣起性空。五蘊皆空之佛印。圓覺經云:知幻身幻心幻覺。
摘葉尋枝我不能:佛學文字名相,猶如摘葉,繁索,徒自困惑終無所益,故我不能也。
佛之心印者:心為法本。一切總相。借心、離心,無所住。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
摩尼珠者:人人之佛性。  人不識者:無明塵埃所覆,不能自見。如黑雲蔽日。
圓覺經云:圓滿菩提性,無智亦無得。一切幻化相,皆生如來圓覺心,即如來藏裡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法性當中藏六根。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在身曰覺,在
心曰知。故云用之無盡。
六根觸六塵,六識不起妄想雜念,執著當下,圓光色非色。山花、翠竹、黃花盡是真如般若。
六根觸六塵,乃是成佛作祖之徑,學佛者有依可循。看汝如何?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

淨五眼者:肉眼:眾生具足的眼睛。法眼。能見如幻緣起的眼睛。天眼。妙觀天象的眼睛。

佛眼。一體同觀的眼睛。 慧眼。智照常明,通達無我的眼睛。
得五力者:信力。信根增長破諸邪見。 定力。定持增長破諸妄想。 精進力。破懈怠增長恆心。
慧力。能破三界諸惑。 念力。破諸邪念。
經云:若人以思惟,測度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終不能窺測。
唯證乃知難可測:心地法門的修養。 佛法非遠在自心(冷暖自知 休從他覓)
心淨者。無住的心,三心不可得。身淨者。精氣不漏,氣脈流暢。

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鏡中之相猶可見 水中之月撈不得。
經論只不過紙墨文字符號所建立的名相。學佛是從本身的心性下手,離開身心世間為本的解脫,都是心外
求法。(不究竟)

常獨行。常獨步。

獨行與獨步者:人生只不夠是瞬間的生命,來去之相如浮雲,也只是活在當下的剎那。終不可得之定義。

無依賴的性質。以緣起為燈。以身心世間為本的燈。

身心為本的修行,不是一日一年可完成的,終年累積,不可半途退卻。

達者同遊涅槃路。
達者:了解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有根本。
涅槃路:毫無執著的地步,真正契入清涼地的境界。使身心得到大休息。
大休息的內涵:對法不起分別比較,生活中內心常住寂靜。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有道之士清風道骨本然然,如阿羅漢也。內蘊藏般若精神,無住、無相、無願。大修行人雖形狀枯悴,心內無欲,剛如金石
,隱在世間,人之不識。

任運,富貧,美醜,貴賤,一概不動搖其心。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學佛之道,不假外飾。身貧心不貧也。窮人之大富翁。聖人之士內蘊般若,舉手投足,法力現前。修行不重外表形色,只
重內性如如。世間之則物,對他不影響。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貧則身乏嚴飾 富者掛滿金飾世間相。

道藏於心。萬法一切現前由心造。 修行者:心為法本。善惡之行唯在心。仁者達於不思善不思惡。

無價珍者:不思善不思惡,超越一切人我之相也。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
非世間之寶也。 乃是自家之心性曰無價珍,用之不盡。

世間之寶,用則皆有盡,唯有心寶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惜。捨物何掛心頭。

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道心地印。
三身者:我入佛所,佛入我所。 應化身、報身、法身。以成所作妙觀察為應化身。以平等性為報身。大圓鏡為法身。

四智者: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也。

八解者:即八識解脫。內色、外色解脫、淨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處解脫。

心地印:地以能生為義。印以號令為義也。

體中圓:如如之性。圓滿菩提性。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般若波羅蜜,唯有徹悟空之現觀。乃至無所住心者,解脫身心為本之正見。上智之人所聞緣起無性之理,當下捨棄一切隨
緣生活,曰一決一切了。中士聞道,若存若忘。 下士聞道一笑之知。

寒山云:上人心猛利,一聞便知妙。中流心清淨,審思云甚要。下士鈍暗痴,頑皮最難裂。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垢衣則無明煩惱也。 被塵覆蓋。懷中解垢衣者:不執著六塵之相。

樂小乘行者,專求事相,雖身知法要,心遶法塵,對外誇精進。若真精進之人,時時體悟三心不可得,應無所住一切現象,
與無我人等相。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見空性之人,所遇順逆之境,心則安然,任運自在。 外來之境當作夢幻泡影如一陣風。有成就的修行人,任何毀謗概不
受內心寧靜。猶如:把火燒天徒自疲。毀謗之人反自皈己。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我聞毀謗之言,恰似飲其甘露,心自清涼地。唯有見性者所聞逆順之言,得心自在即入不思議解脫之法門。

聲塵好惡,總是聲塵,殺那即逝,心不動搖分別。
修持有境界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這般。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

耳聞惡言不起瞋心,此者定慧等持也。持行之學日久者,不論是非、善惡皆看作一體同性、同一聲塵。
一般眾生對外在色聲香味觸法,無論是順逆之境,難免存有愛憎之心。
學佛之人:不是審斷他人之善惡,而是防止自己之逾矩。
善不善,只在(唯阿)之應。言未出口本無善惡。已以出口聽其聲必知善惡之端、是非之害。

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如風掃過樹頭,秖聞其聲,不生分別善惡之音,即冤親平等無私。
學佛之道乃是自心性之修持,以及發揮慈悲喜捨心,而無所住於功德。
何表無生慈忍力=發心信解,隨順空性,通達無生之地。 一切有為法:瞬間成泡影。昨日今日夢,何有
得與失。

宗亦通。說亦通。
宗通者:對佛法的自然根本完全會意。不是語言文字來描述或筆墨來形容的。
以身心為本的解脫法門。了解自己的心性。
說通者:善解名相要義。以眾生之根性分多門契入。菩薩行者以六度萬行為要。聲聞行者以十二因緣,四
聖諦為宗要。三藏十二部經無非說心性的真意。(自己、此處、當下)

定慧圓明不滯空。
(止)是定的本質。培養當下的覺知。(觀)是慧的本質。了解緣起無性,生滅無常的實相。
然燈佛的大意:就是:定慧圓明。然燈是(光)的本體,(光)是它的作用。若無(定)。(慧)體不能映照。
圓明者、佛之性,故曰不滯空也。緣起無性超出三乘權學,謂之圓明一法也。

非但我會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一宿覺偈言:非獨我今達了。 諸恒河沙眾體圓明,本一根(源)之所化。雖法相差別而法性皆同。
宇宙,每個生物都具足法性,本源同化。緣起所展現。業力因果之所化。

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
獸中之王曰獅子。修行若證到無住、無相、無願之境界如獅子吼。
獅子吼者,如大乘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之法音。空的精神,無我之清淨地。

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香象:譬如小乘:聲聞緣覺,不能回心向大。若聞獅子吼,香象奔波失卻威。
大乘菩薩聞佛所說,般若空理,諸法無我,心生歡喜,無量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
剛初學佛必尋善知識為增上緣。參禪不必山水地,滅卻心火自然涼。
老參之者,佛法非遠在自心,真如即近非在外。 參禪者:認識自己,做事之動機。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自從前往曹溪參訪六祖,即證心地法門,了知一切諸法,無生無滅,了悟本來,與生死不相關。
萬物人生,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何有生死,何有人我之相。
宗教無論何宗,必先論法性。如上帝、無極、阿拉等,專指無生無滅之根源。是宇宙之真理。
法性者,無生滅。法相者,有生有滅,乃是過程福緣善惡。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行住坐臥,觸目遇緣,雖有千差之別,如如之性湛然不動。故之行亦禪、坐亦禪。
一切法皆道場,知四威儀,皆無所得,無分別,就是寂靜。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無常前提下,一切法皆人空、法空,畢竟空寂。我則縱遇鋒刀,閒暇無所畏。
從內觀禪修,真正體驗無常生滅,才能覺醒虛幻的自我人生。故云:無生法忍。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非獨我今修忍辱,乃至釋迦多生赲,盡皆修持忍辱法。(無我的忍辱)
修行之人,當空其心,離相無住,思惟身體雖我所用,應事為我思明,皆因緣修持,當為忍辱。
忍之德行,勝過持戒與苦行。

幾迴生。幾迴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人之心為生死之總持。心的影響,左右著人生的生滅輪迴。
未參悟佛法之前總是貪求名、利、情。活在愛恨、取捨、執著的人生。
眾生在生活之中太習慣隨情而生,逐境而遷,顛倒為有,為我作意。故有生死悠悠無定止。
若求解脫(止息煩惱與生死苦海)必須深入探討自己的身心世間為主。認識做事的動機,多少虛偽、自欺、
傲慢、真 實面對自己與誠實人生有幾回?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語榮辱何憂喜。
自從徹底了解諸法皆無生,何有榮辱與憂喜。生死只是表面的感受,似像花開花謝。
人生來去如浮雲,感覺上似像有生有死的味道,一旦(曲終人散)有的人生正啟示一場夢。
有智慧的人,將生死一回事,當因緣(形成與離散)如遊戲人間。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將心脫落於大自然,取靜於山寄情於水,過著行雲人生。
住蘭若者:愛好寂靜。內心深處常寂靜。
長松下者:隨緣度日,任運逍遙。心不攀緣,當住且住,當行則行。

優游靜坐野僧家。閒寂安居實蕭灑。
優游者:不拘束,隨緣生活。 靜坐野僧家:內觀禪修。自淨其意。
閒寂安居:了達諸法空相而不著空。了知諸法虛妄而無所願求。了知諸法皆空入中道行。
安住於空性與物無爭的禪定。
實蕭灑:灑脫人生。如行雲流水。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覺醒,緣起性空之後,萬物皆有因緣,即不施有為功行。有為功行則方便,非究意也。
若能領悟(無為無不為、無相無不相)即能隨緣化度。禪的生活,正如行雲流水,隨緣做好每件事。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住相布施者:得福乃如風。有為功行,非究竟也。猶如似箭射虛空。
菩薩之布施,以無私之德,堅守菩提心。
住相布施,相對原理:內心必有罣礙彼此分別,苦的成份必定出現。原因:人與人都活在人情的周遭裡,
自然會被(情)所左右。時日久了就成了習慣而迷失自己。以為樂善好施,通常礙於情面,不便拒絕或其他原因,不便說明。
但有一點確定的是,捐款之人出發的動機,
根本在於(欲)的現實下而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布施得人間福報,總有時盡的一天,招至來日不如意。(物理現象,便有物理的報應)
布施最大的能量,就是(捨掉一切貪瞋痴、慢疑、不正見)等。
放下一切的執著就是內布施。 智慧之行的布施,早求學佛的因。得無生之果。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諸法從緣起(無限時間來促成又從時間的洗禮中而消失)這就是如來說名實相的原因。
如來地:真理絕於眾相之外。於一切相,離一切相。
自在的人永遠懂得空的實相門。(無智亦無得)
無為者:如般若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秋冬的樹葉枯黃落地,形容(色即是空)。一旦春天來臨,
樹葉又長出新葉子,顯示(空即是色)。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
唯得佛法的宗旨,莫愁不成覺者。 得本者:證法身。
深入般若波羅蜜,就不愁(神通變化)的獲得。 神通者在於智慧。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如意珠即佛性。此如意珠即心寶為上。 佛法非遠在自心,真如即近非在外。
1.永遠都在照見五蘊皆空得自在。
2.以幻心、修幻法,破幻無明。永恆觀見諸法實相,就是自利利他終不竭。如觀音慈航普渡。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修行的法門,真正領悟(緣起、變化、空)的境界,如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般若精神:就是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如幻人生,不斷地學習心性修養,嚴厲要求自己,建立於正當性,
正知見,調御身口意三德清淨,使心量擴大無住於任何處所。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佛性乃是心地之法印,霧露之中顯光亮。
最上乘之法要:以空心行法。以無相心行法。以無住心行法。以平等心行法,不求名聞利養,但令眾生得
滅苦。
佛性的心地印:必須先離於現象的執著,才會體驗得到。 法身妙用:皆是一切現象所以然。

降龍缽。解虎錫。
缽:應量器。 錫杖:手拐。
昔時:佛陀度三迦葉。迦葉言,此唯火龍石窟可宿,中夜火龍現通,佛現三昧火,火龍自投身於缽內,故
名降龍缽。
始日高僧稠禪師,在懷州王屋山習定,見二虎相鬥,即以鍚杖觧之,二虎各自分去,故云:觧此錫。
降龍伏虎:曰之心火無煙日日燒。而降伏之道。

兩鈷金環鳴歷歷。
兩鈷者。出世法與入世法。 金環者::行六度波羅蜜。 鳴歷歷者:上士聞道,放下一切執著,隨緣自在。
出世法。以身心觧脫為本的修持。入世法。以行六度萬行,捨己度他而克制自己情欲。
金環者如聲塵,剎那聲音即消失,何有可得與住。
如煩惱、痛苦,由自己之心所展現。之所作。展現與所作,都是(沿流不止)之下一一消逝。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修行中一切方法,都是過渡之船筏,是為了解縛人生的煩惱、痛苦才安立的。不是標形虛事持。(外現威儀)
人們自認可依賴的佛法,也是過渡之法。了解之後必捨法(完全擺脫)。自認可依持之法。都在(無常)之下摧
毀。受持錫杖,乃是出家聖者之標幟也。其實是空相吧?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修持之人必須理解,無煩惱可斷,才是真正斷煩惱。人有生命,妄想是永遠除不掉。若執著煩惱可斷,妄
想可斷,請問...誰能斷?這個實有的煩惱與妄想呢?
了知=法空無相:二法者。心法與色法。以照見五蘊皆空的實相來說明!
(色):本來是緣起有的現象,當下無自性(空)。不必求個色身清淨。經云:觀身不淨!身體那個部份是清淨的?
(受):就是感覺。感覺與感受的背後都是空的實相,又何必執著它。
(想):也是空。何必去空它。妄想根本不能存在,它是生滅自然,自他不二。若是執著它,妄想雜念會源源不斷一波一波緣
          起。
(行):即是空。(行)就是生命的動能。推動生滅的力量。它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任何人無法抉擇或改變。
(識):也是空。識依附在色身而起作用。生命結束了,識又在那裡?
不求真,不斷妄者:法爾如是。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無相:不執著一切相。 圓覺經云:是我本非我,覓我不見我,因緣觸合成,幻化亦非真。
無空無不空:乃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有則偈言:「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皈來卻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
                     十分」!。(終日尋春不見春)表示,色即是空。(春在枝頭已十分)顯示,空即是色。這就是如來真實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心鏡既明,鑒物無礙。這乃是表明(心空及第皈)。
若人依據(無相與無住心)的修持,自然心體如虛空,此心曰明鏡(大圓鏡)猶如:廓然瑩徹周沙界。小我回皈
大我。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佛陀問阿難:心在那裡?是在內,在外,在中間。 
佛言:如心其然。如心其然的意思!明有存在遍尋無心。
萬象森羅影現中:若被六境影響,心就呈現了。(一念心光影現之中)
一顆圓光非內外:心為法本。萬法皈於自心。(打破鏡來與汝相見):從現象界正觀背後真理才是已見如來。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外道之人,不明因果,修斷滅空。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善心如不泯,天下到處盡天堂,惡事若敢為,地上隨時有地獄」。善惡因緣的循環。
人們經常會被(善與不善)(好與不好)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價值觀所左右,因此產生(快樂與痛苦)。使人生舞台
不間斷,重複悲喜劇。
眾生莽渴的做事,有一日招來因果報應,後悔來不及。
學佛者:徹底了解空,而不著空,才是真正豁達空者。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見與不見同樣是病。佛陀教化,就是教人(離一切相)不是(滅一切相)。不執著一切相者內心清淨,心無罣礙。
不要離一切相而求得另外清淨境界。清淨的境界也是自己的思想分別,相對引力。如(避溺投火)仍然離不
開煩惱的掌心。
度一切苦厄:就是回復如其本來。(單純)不假做作,老實生活。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
世間是相對性,有愛有恨,有取捨、情識、對立分別。取一邊又捨一邊,取捨之間成巧偽。
若修行者,能身心兩忘,入無我人之境界,堪稱般若精神。
捨妄心、取真理,都是心意識的思惟,也是一種大妄念。

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
般若精神者:心地法門。思靜內在,心明覺知。這即是修行的宗旨、生活之道(無欲無求,隨處自在的人生)。
圓覺經云:知幻則離,離幻則覺。若不是如此,便是認賊為子。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功德:不在有形有相的德行,而在於無形無相的法性功德。
解脫的法門:以身心解脫為本。所正觀的結果是生滅、無常現象(形成與腐化),從此需求人間的名利情,漸漸淡化隨緣。
慢慢進入清淨道。莫不由斯心意識。 很自然無為,不是可意,不可意。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從外在觀察三法印,只是看到皮與肉的正見。若能內觀禪修,照見自己的心與做事的動機(內心
的探討)從生滅的動力,來自於(無生),三心不可得,或無所住。
人生如夢幻,在世間真正得到什麼的什麼?讓生命活著健康而自在,才是智慧人生。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燄。
學佛之道是為了解脫自在(煩惱的止息)。以般若智,照見五蘊皆空得自在。
金剛:譬如:堅定的信心、信力、魄力,面對承擔的精神。
以般若為鋒鋩,以金剛為錳燄破煩惱網。學佛最難突破之事即心結與身見。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外道心=心外修法的人。著相修行人。
天魔膽=修行人的變態。專習勝負,強人一等。
佛陀為破除眾生種種執著,希望眾生能依般若精神,破除外道執相,得於入解脫涅槃。
有心行事者:都是天魔外道世界。無心行施者,都是佛菩薩的世界。

震法雷。繫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
真正學佛的人,證得心無罣礙的境界。內心必有一股慈悲喜捨之心,願救度沈溺之人,猶如:法雷、法鼓、甘露。
自在菩薩:證得五蘊皆空的智慧,就能度一切苦厄。(慈瓶灑甘露水)

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三乘者:菩薩。聲聞。緣覺。 五性者: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性。無性。
龍象蹴踏者:有德之士。解脫的殊勝在於(無住、無念、無相)大原則。無依賴之法,才是究意法。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雪山有草曰肥膩。白牛食之,乃如醍醐之味。       「靜心觀天地,皆知萬物緣起相,
有草:喻八正道。 醍醐:喻一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   溪水訴無住,莫非無常的寫實」。
修行的滋味,苦中帶甘味。證悟,來去之相如浮雲。 純出醍醐:即因緣生因緣滅,吾佛大慈悲。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緣起無性,含概宇宙人生一切性。 
一即是一切。從一件東西的緣起三法印,就了知整個宇宙的形成是同等。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一個月亮,整個世界的人都能目睹。 月能影射於水中。撈也撈不起,趕也趕不走。
人生也是幻化的水月。 在人世間做任何事,都是幻化水月,如幻佛事。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我入佛所,佛入我所,而產生作用的共鳴。 人人皆有佛性。正如萬川之水入以大海。
人人盡有光明在,大海融入春雨之用。

一地其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因緣生因緣滅而演化世間相。是業力的推磨所造成的.
色心=法皆是生滅無常。非罣礙之色,非覺智之心,非遷流造作之行也。非所作之業也。
通徹一切修行法,乃是修習心性之法門。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
一彈指頃,成就八萬法門。一剎那間,能滅三大阿僧祇劫。 說明:諸法空相,諸法無生。若能如此解,諸佛常現前。
諸法從本,常自寂滅相。當一個修行者,一旦因緣成熟的一剎那,捨棄所有執著(心無所住)一切我人之相等,當下成就無上
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楞嚴經云:「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無所住心即不受宇宙引力來影響。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佛學名相是期待的覺知是有牽掛的,藉由不斷地複習文字名相的概念。佛學名相是可描述,指陳定義:必然有著力點。無
有窮盡。
佛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 解。佛法是超越意識的思索,勿陷入名相的圈圈。一切數句非數句也。
法相是生滅無常的。法性是無生無滅,與吾灵覺何關係。
世間一切語言與數句,皆依妄想分別所執,皆在相對之下所承受著春雨。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
人生種種苦樂、順逆、善惡、是非、得失毀譽,唯有見性的人,方能解脫。(悟無生法)
凡夫心性不定,念念之行皆攀緣心,故有相對之事發生,就有得失、取捨、毀譽。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學佛之處,不離(自己、此處、當下)常湛然。佛法非遠在自心,真如即近非在外。
修持者:於相離相,於念離念。離相、離念,當下寂滅。
以內觀禪修者來說:前念過,後念未至,當下就顯注佛性的光輝,入一輪明月。
覓即知,君不見:無論你閱讀多少經典?若不能(與空相契)根本起不了作用。
鏡前之相猶可見,鏡後之性堪寂然。人著相用,忘卻其性。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人生從出生至死亡,有任何人在這世間得到什麼的什麼?又帶走了什麼的什麼?善其生所以善其死。
水中之月,趕也趕不走,撈也撈不得。謂之:不可得中只麼得。
觀一切有為,有相之事,如水中之泡沫,知其不久。觀一切執愛執取之為,如夢幻之境,知其虛妄不實。

默時說。說時默。
佛法本無言,言說皆非真。如來說法,不過是解開眾人心中的疑惑與執著,實在也無所說。
離開一切言語為原則,捨棄一切相對為正理。
佛性離言絕思,法相自然也是言辭相寂滅。
默時說,說時默者:(有語中無語,無語中有語)如大自然中的(行雲)與(流水)。沈默的說法者。

大施門開 無擁塞。
廣開施門不吝嗇,自心所悟作火種,願意解脫之眾生,盡言傳法止煩惱。
無上菩提心,人人具足,只有離相求法一切成。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修般若波羅蜜多,以空相應。斷一切煩惱,度一切苦厄,得自在菩蕯。
人生有種種心結與身見。心結者:欲望。貪瞋痴、慢疑、不正見等。
身見者:對生命的執著。
斷煩惱,得解脫,正是佛門最殊勝的教義。讓生命活著健康而自在,才是智慧人生。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法性如如,縱橫應用,施為皆是佛事。 佛性圓覺,它無分別於出世與入世。是生活在空的精神領域,面對真實人生。
以無心而施化,以無為而布德,以無為無欲處、養己之心德。乃是般若波羅蜜相應。
任何相對境界,俱是梵行,故云:是非人不識,順逆莫測知。即:法法如如也。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
我今於法相應,皆已受用,得其自在,莫非多劫修持,豈是等閑之事。
想要解脫的學佛者,必須以身心世間做對象,才有可能獲得涅槃。人生舞台離不開六塵的表演(色聲香味觸法),只要六根自
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與六塵起舞。六識就起不了作用。當下就契入無上菩提道。(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故云:非是等
閑相誑惑也。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所謂法幢:立義宗旨,皆為修行要義。以(無相、無願、空)為本。
佛教八大宗之教門,皆有建法幢,立宗旨修行法。
六祖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生種種的困惑,只因起了個(我相),便產生種種差別相與不平等的福報。起因只是對
              法的執著,而進入(沒完沒了)的人生糾纏與輪迴不息。
佛法的解脫法門,就是:還全本來面目(單純),天真無邪。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靈山會上,迦葉微笑首傳燈至二十八代菩提達摩為法印。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
南天竺國人氏菩提達摩法流東土。以(一字無)如大海之泡沫,形容佛法。唯在心性用功夫。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達摩衣缽傳可(神光)可傳燦、燦傳信,信傳忍,忍傳能(慧能),其道盛行於世,謂之六代。發揚光大。禪宗心法,得道不可
勝數。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遺不空空。

真妄本無自性,有無相待而立。不空亦空者:緣起無性也。求真道,是一種執著。欲望的推使。妄亦復如是。真妄同捨,
還復自然。無求無證,與空相應。曰之自然之道。

般若心經云:無智亦無得,曰之真修。色即空,空即色,曰之中道行。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性同。
二十空名元不著,體性同源無彼分。 修持之道必須了解有念與無念都是意識上執著,只要以幻心離幻念,破相去執為空
之本義。 才能得到大安靜。

心之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心是根者:根以能生一切善與不善法,故名為根也。
法是塵者:法如妙藥,用對即良藥,病苦消除,故法是塵也。世間相對之法,原本不存在,只因眾生自取分別而有痛苦、
                 煩惱。
此二法,皆有罣礙,如鏡上之痕也。
心之所執皆因外塵,破除根、塵對觸,如(明鏡亦非台)。金剛經云:無住六塵生心。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無常前提之下所有一切(心)精神(法)物質,皆人空、法空、畢竟空。
心法双忘,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性顯真。未分辯是非善惡之前純粹人性的智慧。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薄福難調制。
嗟末法者:有取捨、情識、對立以及執著於(名、利、情)的價值觀。正是現代人心的寫實。
惡時世者:眾生的根性難調伏。各守門庭,互相執法。自以為是。
慧根基礎不夠,因緣不足,難得聽聞無上大法。眾生修行皆是修諍論法、口舌法,故有薄福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現代學佛者,多依賴性。 學佛:就是依法而修,依了義經而行。依法者:以身心世間解脫為本即是(正法)依了義經者:
合附於因緣真理而行。為了義。
學佛若依人而修:人是時空產物會變遷的,除非能自覺、判斷,否則難免為我主觀所左右或為攀緣而無知。
學佛就是認識自己的心性,舉發本身的智慧與潛能。
學佛若不棄除內心的貪婪、瞋心,儘管外表衣著莊嚴也沒有多大意義。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無常法門就是頓教法。人之生命本來是(空中花)(水中月)。幻身幻心幻覺而已。
人生一無所有來到世間,學習心地的修養(互助慈愛的精神)人死,又帶走什麼回去?
無常不是說說而已,或是知識上的接受,更不是皈依佛門而認同它,是很嚴肅地正視它,直接去體證無常,這對心的平靜
是非常重要。無常力是超越一切現象。是獨立於信仰之外的。如來頓教門:緣起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
靜)。正是希望人生不可執著一切現象。
若人應不信受世間無常者,恨不滅除令瓦碎。人之習性佛魔一體,染淨同源。天地間一切作為,由汝決定。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
眾生在世所造罪業,皆妄所作,故云作在心。  「心術不正 盡汝燒香無益 故言:作在心,殃在身。
所感受是苦,是樂的因緣,皆反映於身。     行事正直 見我不拜何妨」
善惡所感,非他人所致,故云,不須冤訴更尤人。
誰的人生?誰來負責。喜不喜歡自己?也由自己負責。誰給我生死?誰給我痛苦、煩惱?誰作決定?

欲得不招無問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善惡因緣正是六道輪迴的業力。 諸佛菩薩所以成佛,正是修習正法的因。而正法的定義,決定於(身心解脫)為本。
其次的佛法,是助緣的方便法門。誘導眾生學佛的入手門而己,回皈於心性。
若人毀謗如來的正法,等於阻礙眾生解脫的路,正是招來無間罪。

梅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沉師子住。
梅檀林者曰妙境。謂之無住生心遍十方。無雜樹者,心空及第皈入清涼地。師子住者,身心脫落逍遙子。自在人生。

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形容內觀禪修者入大定的境界,世俗人是無法窺測的。涅槃寂靜,動靜不二獨自遊。心無罣礙之境。走獸飛禽皆遠去者:
離雜念妄想。

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
師子兒者:法王子。 三歲即見性之人。
以天台宗的論述(一心三觀)立一切法也。(空)也泯一切法。(假)立一切法。(中)妙一切法。
從無實無虛的現象建立。將一切(法塵)建立在緣起(有)的基礎上。有的法塵現象的變異,所以稱它為(假)相。諸相會生滅無
常而腐化離散,所以又稱它為(空)。一切現象不可說(有)也不可說(空)又稱它為(中)。中觀論的起源而成立。
所說的法門皆中道實相,故云三歲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犴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譬如:野犴:為凡夫俗子或二乘人也(聲聞、緣覺)
法王則大乘菩薩也。深入法性,發菩提心者。
二乘與凡夫不明究竟實相,光講理論而無實際的見地修證,也只不過是佛學的鸚鵡。猶如:百年妖怪虛開口。
領悟佛心宗旨,若沒有進一步修證、行願,乃是野犴逐法王。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圓頓之教者:知幻則離,不作方便,離幻則覺,亦無漸次。
勿人情者:心不攀緣,疑情不決,直下承擔,不須諍論。
修行者,必要有恆心、魄力、精進的意志,直達心平靜,無罣礙的境界。這就是:圓頓教。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修持在任何場所,隨時都可修習念住。念住:就是觀察自己,語言與行為,靜動態。佛法的不二法門:即身心為本。內觀
生滅現象。才不會落入常見與斷滅之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
非不非,是不是者:明是非的智慧。佛法是洞見與成長,實踐的見地修證。是不是,非不非由自己判斷。
從內觀透視:生滅随觀智:從呼吸正觀,聲塵契入,妄想雜思觀察,從心的感受契入生滅無常現象。
怖畏現起智:世間人事物都難逃腐化和離散的事實。
過患隨觀智:警覺人生背後隱藏一股剎那的生離死別。從此需求貪婪的生活,漸漸隨緣。
是者曰取。非者曰捨。 取捨之間非究竟。並不是佛法。是世間相對法。故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龍女,善星者,明顯是非之相也。 龍女獻佛寶珠,世尊受之而說法。龍女即刻悟無生法忍。坐寶蓮華成正覺。
昔有比丘曰善星,念得十八香象駝經,生身墜入地獄。龍女是即身成佛,是上上智而成就者。善星比丘惡意曲解(證道)境界
,亦下無間地獄。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真覺早年深於經論、聽聞智者大師教觀,積學佛法也。
禪的開悟必於見地修證,經多年累積心路歷程,而行願。修持最重要就是(心結障礙)與(身見執著)。
不要以為經論朗朗上口,就以為是的(得道)。有心結與身見者,是無法與法合一的。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佛學名相是期待的覺知,是有牽掛的。藉由不斷地複習名相的概念,從不契入實證下功夫,猶如入海算沙、徒自困。
佛法是超越意識的思索,勿陷入名相的號號。 光是講理論,無實際經驗實踐,也只不過是佛學的鸚鵡學人說話,救不了
自己。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如來訶責多聞之士,只在心外練功夫,從不入內觀實相。 雖則多聞,不獲修證。
如果只重視形式的名相教義或布施的功德而捨棄內觀(身心解脫的根本)是不會有效果的精進,更不會契入涅槃的境界(看到
內心的寧靜以及自己的心結)。故言: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從來者:無始劫一念無明也。 蹭蹬者:失勢。 覺虛行:於涅槃道路,未曾踏實,故曰覺虛行也。
古德云:門前無限路,誰是到家人。 四處流浪,離家鄉轉遠,枉作風塵之客。
修持的宗旨,就是(身心解脫為本)。若一味學習枝葉法門,到頭來行冤枉路。枝葉之法,乃是心外用功夫。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
三寶功德的究意是皈依。(法身、報身、應化身)覺了一切法的本性,也覺察一切法的特性。
昔世西竺(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師,不明緣起性空法、生諸邪見,不達如來心地法門,故云錯知解,苦樂二邊學。
如來圓頓制:乃是身心解脫門,若不以此進入,無量劫中受生死。

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二乘行持人具備(空)解脫、(棄色求空),不知色即空、空即色的真實義。
菩薩只行布施為,只看功德,善解得,執著人間福。若能無相住,與空相應正是道。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

大人無智曰愚,小兒無知曰騃。 空拳指上生實解者:只在理論上用功夫(心外談道),不實際內觀禪修。若能生命裏正觀。
祥細如實化解內外部的糾纏。真是修持人。

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六根觸塵,識自生,分別取捨樣樣全,故曰虛捏怪。迷則水中之月以為實,悟者隨緣了自業。
我們一生中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欺騙自己、執著自己、煩惱自己,每日都在展現外表的虛偽、做作,對自己誠實、對待又
有幾回。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真如理則不著一法,事相行門不捨一法,放下萬緣即如來,五蘊皆空觀自在。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天百花開,鳥兒樹上啼。蘋果熟了就會掉下來。太陽下山天就黑暗了。
當無事的時候去品嘗人生的寂靜,將心處在空閑處,沈澱片刻,會感到多麼地幸福可貴。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了即業障本來空者:修持人達到(心空及第皈)的境界,才有業力的能量轉換。
佛教所講:罪福性空皆消融。如晨間的霧露,日頭一照就消融。觀自在者,照見五蘊皆空,當下得自在。真正的化空。因
果之法,如形與影,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滅,因緣相遇時,果報須自受。

飢逢王膳不能食。病遇醫王爭得瘥。
佛四十九開方便門,示現真實相,說大悲願力。修持者若有心尋求解脫之道,必須依(身心解脫)準則。若人尋找善知識或師
父是否合乎正法(依法為燈,依了義而行)。若不是如此,就應離棄,不要攀緣。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欲界行禪,必於般若智力。火中生蓮者:根塵相緣內識不動。 最大考驗:心結(貪瞋痴慢疑等)欲望以及身見(對生命的執
著)。
禪宗分為(初關、重關、牢關)而證入境界。如四禪八定。定義是:心理欲求。最大關鍵:心結與身見。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于今在。
久遠昔世有一比丘名勇施,既犯四重根本罪(殺盜淫妄)欲自清淨。將三衣掛在鍚杖,高聲唱言:(我犯重罪,誰為我懺)
遇一尊者名曰鼻鞠多羅云,罪性本空,了不可得。勇施比丘豁然大悟,即往東方成正覺。佛號曰寶月如來。早時成佛于今
在。
金剛經開宗明義大原則: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懺悔最高境界,便是(諸法空相)。(心空及第皈)。悟徹(空)
的層次不同,罪執減低至什麼程度由個人分解。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幪幢頑皮靼。
禪之心法,只不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與不空而已。眾人之心態,只不能(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故云師子吼無畏說。
深嗟者:嘆惜也。幪幢者:非聰明也。頑皮靼者:厚臉皮。每個修持人,都說我已證空,無我境界。其實頑皮靼者。

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密。
人在世間生活之道,正是(自尋煩惱)、執著(名、利、情),活在感官價值觀。不知人生禍福互為其根,彼此相貫。執著不得
。人生只不夠是片葉人生,來去之相如浮雲,生死是表面的感受,似像花開花謝。除了和生命競賽外,還能在世間得到什麼
東西。不見如來已經打開心地法門。

有二比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
犯婬殺:皆根本重罪。 波離:修小乘波離尊者。 螢光:螢火蟲之光不能破暗也。
昔有兩比丘山中結庵修行,堅持戒行。一有比丘庵中禪定,忽坐睡為一樵女偷犯淨戒,內對不悅,具事上說另一同僧,其
僧怒,樵女驚怕墜入深坑而亡。比丘煩惱,一人無心犯婬,一人無心犯殺,共往優波離尊者處,求乞懺悔。尊者以小乘戒
律結罪,二比丘心疑不決,即往維摩詰居士處懺悔。得以化空。
按小乘戒律,犯淫、殺戒,是根本罪,為 出家人(懺悔無效)。小乘教義當世界是(實有)。猶如螢火不能破暗。
按大乘戒義,只要懺悔過後,將心化空,不留殘識,不再犯作即不存在。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等,諸法空相。如此一
來,誰在尋仇,誰在受報。皆為自作自受。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維摩詰大士以性空無相法門開示。罪性本空了不可得。比丘忽然頓悟,心得快然,住無生忍。
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懺悔之法在事相方面,在大眾中或法師前告白,再立誓不犯,以求心安之道,事後做善行彌補。
在理則方面,端坐念實相,以心契入(諸法空相),達到(心空及第皈)住無生忍。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
不思議:不是思想意識分別所能解跡的,不是語言文字,可描述或筆墨來形容的。
解脫力:所觀的事物與能觀的事物合為一體性。從此處趣入,你會發現所有存在是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最上乘之法:乃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故云:妙用恒沙也無極。

四事供養敢辭勞。遇兩黃金亦消得。
四事者: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也。修行己到家的人(果位),即可承受眾人的供養。供養的範囲,只僅僅四事而 已。
假使黃金供養亦可消得。轉化於善行。若人尚未證道之前,領受他人供養,便有(因緣果報)。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為法忘身的修持人,只要有恆信、魄力,全心投入,一偈、半偈就能以法相應、融通、勝於百億財物。如:生滅滅己,寂
滅為樂。

法中王。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
法中王者。於人尊稱:釋迦牟尼。於法中之王即緣起性空。於最高勝者:無常力。殘滅所有一切。
無常教門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無論聖者與教主,宇宙萬物皆殘滅。有那種教派勝過無常教,請你指陳來看看?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如意珠者,謂之心寶。此心生萬法。百千妙門,同皈方寸。人心為一身之總持,動靜一切了然故。
生活之用存乎一心,精神培養亦存一乎心。信受之者皆相應。心動則非道,不動名法印。心的影響,左右著我們每日的作
息。若人信受(心是法本),則以空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
任何宗派最終的宗旨:以無相之因,契入無相之果。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謂之:因緣生,因緣滅。
「真如理則不著一法,事相行門不捨一法」。故名: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怍聖賢如電拂。
圓通章云: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五蘊皆空緣所生,猶如大千沙界泡沫幻。
聖賢知幻身幻心幻覺,猶如電光石火。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定慧圓明者:定則克制六塵誘惑,慧則淨化潛意識。終不失者:無我的地步。無所畏。坦然承受,身心煎憗。多生多劫中
克服心念,達到空無境界。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佛說:(因緣生 因緣滅)眾魔不能壞真說。般若精神,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學佛人:不必強調棄除任何現象,現象自有它的相應壽命,自然會消失。
修行的人所謂的(得道)是什麼? 道是什麼東西? 可自行參悟便知。

象駕崢嶸謾進途。誰見螳螂能拒轍。
世間法是相對!取捨、分別、對立、諍論等。 出世間法:以捨棄貪瞋的心念,達到離相寂滅。
世間法是情識人生猶如螳螂小蟲,譬如:小乘專修有為法。
出世間法,以般若精神隨緣行法,猶如車轍。象駕崢嶸而進,豈螳螂能拒車轍。

大象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
聖人所悟境界,功德殊勝,非人天所知。大悟之人不拘於小節。見性之人能量廣大,化於小節。
自在的人,永遠懂得空的意境,放下成見的左右。

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無上般若精神,唯接上根之材。 愚人只在井觀天,細微之見謗蒼蒼之無際。
菩薩之行道:在於幫助他人,如何止息貪瞋痴所引伸,心火無煙日日燒的壓迫感,而不是滿足對方的(需)希求與貪婪的教育
。菩薩度生智慧?明知緣起無生、無眾生可度,但不忍捨棄眾生的根器而啟建(水月道場,作空華佛事)目的叫醒眾生(現象世
間無情,有情生命的開展)所重視,從自己的心意識去調御適當。外緣(攀緣之心)應盡量減少。時常被外在六塵牽引,如何
使自心契入手靜,入清涼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