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回上頁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24-福智無比

二十四、福智無比

放下身段隨緣生活 即是福
看得開俗情名利隨心自在 即是智
如幻人世事隨遇而安 便是無比

福:有善福。無盡福。善福來自布施因緣而來,福盡還須墮落輪迴。無盡福依般若精神,悟入身心解脫為本。

智:有理智。虛空智。理智:明世間一切真理,但不捨六塵相,仍有事障。虛空智:即根本智。知是空華,行如幻佛事。而且
       回復一切現象的所以然。

無比:指無盡福與根本智。

經文: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
           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所謂:若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七寶聚持用布施?布施給寺廟,不如直接布施皆需困的眾生。富人濟助貧困的人,比較實際。

在五乘共法,布施是六度萬行之首為三福業所修之法門。行菩薩道第一步。完全無執著心取捨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施與受不是戀棧於外在的形式。若是注重外在形相,以施者世間福,終有時而受盡。(善福)

行菩薩道特別自覺。施者、受者、施捨之物,三項都不執著於形相上,當下入三輪體空。(理智)

施與受是一體性,不可分離,是相互依緣。(物以空是相應。)施與受者彼此無牽掛才是真愛。

人是離不開物質三千與精神三千。三千大千世界是陳述身心世間為本的領域。(身)是覺者的伽藍。(心)是護法的韋陀。

所謂:若以此經乃至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金剛般若經的精神:強調世間存在的現象,皆是幻化無實。人們所追求的物欲或人間福報,布施功德,都是水中月影,皆是
虛妄。學佛的人,為了追求解脫的境界,也是幻化、虛妄。修行就是改正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貪瞋痴所帶來的煩惱與痛苦)。
以及洞見諸行無常,虛妄的人生(無我)。回皈清淨的法性(虛空智或根本智)

維摩詰經云:「吾有法樂,吾不樂世俗之欲樂」。所嚮往的(常樂我淨)涅槃無生的本性。法樂重於欲樂。(無盡福)

人生如秋天的楓葉,紅透滿山,飛舞的葉子,看起來很壯觀。當沉醉在楓葉的美夢時,無論你擁有嵩高的地位或萬貫的財
富,無常日夜都跟著你,生命的油燈,何時息滅不知。所以生命如風中燭。有幾人真正用生命去認同無常。

有一則典故!

有一位生意人,出外做生意,賺了很多錢,年關將近,想回故鄉,也順便帶些禮物回家。走到菜市場邊走邊看,抬頭看到
一位老和尚盤坐,身邊寫著(賣偈語)三個字。這位生意人走近就問老和尚:所賣的偈語是什麼?老和尚就說:一首偈語(二
十兩銀)。生意人猶疑一下,偈語是什麼?我買。和尚就說:「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瞋心起時要思量,熄下
怒火最吉祥」。

老和尚再三叮嚀生意人要記住。生意人回到故鄉已三更半夜,回到了家,手把一抓門就開了。本來想大聲呼叫太太,卻發
現床底下怎會有兩雙鞋?心中的無名火燃燒,就往廚房拿菜刀,想殺死狗男女。刀子攀起往下砍,突然想到老和尚,再三
叮嚀要記住偈語!於是停下來唸偈語,進退之時的腳步聲卻驚醒太太。太太看到先生回來。怎麼這麼晚才回來?生意人說:
床上還有什麼人?太太說:沒有啊?那麼這雙鞋是誰的?太太說:世俗為了團圓吉利擺上去的。生意人-聽口中念念有詞---
有價值,值得花一百兩,兩百兩,太值得了。

般若的精神(智慧)的深奧,使人的衝動性,轉為冷靜的思惟。這就是:受持、讀誦四句偈的功能。

佛教界經常舉辦朝山法會,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朝山者:放下萬緣,體悟無所住、無所得的人生。
禮佛者:體悟依緣共生的世間,啟發內心潛在的精神。
誦經者:解開心中的煩惱、罣?。在動盪中,鎮定。在危機中,從容。在逆境中,自若。入清涼地。
奉相者:朝夕一枝香,把蘊藏在心中的自性佛顯露。

生活之道在於平淡、無欲、知足,而不在於花道人生。整天舉辦牛頭馬面的節目,以為是在修行嗎?做功德嗎?(不修心德
,如田之荒廢無所皈止。)

人生吉凶禍福,互為其根,彼此相貫。若人有智慧,真正體會生命,他應該開發(人性的欲望)而揚棄那(獸性的欲望)。

什麼是人性的欲望?養心莫善於寡欲,寧為快樂的窮人。
什麼是獸性的欲望?若不能滿足目前所擁有,縱使擁有全世界、名望、財富,你也不會幸福的。

欲望的本質是非善非惡的,端視自己的定力。主要本身的心理因素,以及所持的生活品德。

生命本生蘊藏著所有難對抗的力量。所以命運只有支配到昨天,而明天的命運操自於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