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回上頁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23-淨心行善

二十三、淨心行善

以無執著行善之福,淨化之心。行善之道不一定是外在感官。內在的充實、寧靜,才是最大善行。

經文: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
           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以法性而言:人人具足佛性,到處自在。
以法相而言:萬象人生,同是因緣和合而展現,故無有高下,名正等覺。

以無我人之相修善法,才是真正修善法。所以是惡非惡,從善非善,已超越相對因緣概念。

所謂: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
以無為之道,修一切皆行之善法。天地付於生命,則皆行善。行善者:心地上的修持。檢查自己的心理狀態。

菩提本無法,只是借假法以修行。以提昇正面性的教育,鼓勵社會善行之風氣,帶動親和力。

學佛之道本是善的執著。求真理捨妄念也是執著的一面。(求)便是慾望的執著。(度)眾生也是善的執著,更是貪的心態。

學佛之道,就是要超越,善與不善的境界,達到不思善不思惡的清淨心。乃是無我之道。(絕對無欲的世界)(絕對無我人之
概念)

佛教化中的善惡、正邪,並非敵對,而是同居並坐。而自己就是調御者。唯有四相皆空,方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

所謂: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善:就是寬恕別人,解放自己的執著。
不善:己所不欲,勿施於別人。
1.我們每日的生活作息,附合於六根清淨的本生,就是佛法。即是善法。
2.用禮佛的心去作皆作的事務。是名善法。
3.禪修是最好的善行,時時注意起心動念的感受生滅。(動機與作為)
※1、2、3附記:禪修並未特別性,是十方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若我們到禪寺參禪時,教導一些行規生活,與我們日常生活無
   異,很單純化,無特別之處。生活之中由眾多小事累積,而通往開悟的境界。

注意:不要忽略小事的動作。小事無法做好,何能成大事。
善惡往往一念之間,正反兩面的思惟,內心互相爭議,佛與魔就是這樣形成的。

世俗有三則偈言:
「人間有天堂,地域在人間 問君何處去,但憑一念間」。
「善心如不泯 天下到處盡天堂 惡事若敢為 地上隨時有地獄」。
「心術不正 盡汝燒香無益 行事正直 見我不拜何妨」。

1.淨心行善不論大小事,當下就顯現極樂世界(心情愉快、輕鬆)。
2.人生世間,為了打碰事業,造就了六道輪迴的因。結果離不開苦集之果。
3.我們經常會被(善與不善)(好或不好)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價值觀所左右,因此產生(快樂和痛苦)。使人生舞台不間斷,重複
   悲喜劇。
4.善與不善,只在(唯阿)之應。言未出口本無善惡,已以出口,聽其聲必知善惡之端,是非之害。
5.真正領悟人生智慧,最高的統治者是(自己)。生時:唯求麗如夏花,死時:但求美如秋葉。生命的意義:出生就是死的開始
    。死得心安的風範。(朝聞道,夕死可矣)。生活過著越良善,死的恐怖就減少。
6.每一個人來到世間出生,自有人會來接生(迎接你),有朝一日離開世間,也會有人來迎接你到你該去的地方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