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回上頁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16-能淨業障

十六、能淨業障

能淨:自己能改變現在的思惟觀念,以及調整習性行為。當自己可以活得心安自在的時候,為何偏要做出使自己懊悔痛苦
的事呢?
業障:分宿葉和現業。一者前世所造之業,遇緣即生。二者現業所作。隨著貪瞋痴而造。當下也會現行。

能淨業障: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佛教的根本,罪業本空。根本罪業不可得。若人自覺於此,方能消除所有業障、業果。

1.假使你能了解自己的心,大部份的問題,都會化解。許多的問題、煩惱、束縛、困惑都是自己的心引伸的痛苦。若想要
    淨化解脫得到自在,必須離執、隨緣,不在意六塵的聚結,離散風雨。更不必當欲望的奴隸。
2.世間的幻塵,可欲太多。若能洞見,所有事物皆是幻化無實(不見一物之可欲)心自然平靜(不求靜而自靜)即能淨化業障。
3.人來世間出生,就是來還債。另外一種是來學習做人的修行。

經文: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隨惡道。以今世人輕
           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刧,於然燈佛前,得值
           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未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未
           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
           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第一段說明:讀誦般若經,不但不得人讚嘆,却是被人輕賤。指此人先世罪業沉重,本來應墜入三惡道,如今生在人間,
                    受盡苦難,必須要面對、承當,減輕前世罪業,並且更要精進用功修持,讀誦此般若經。(感受一切皆空的意
                     境,才真正受持讀誦)
第二段說明:世尊憶起前世,歷經無央數的刧數,也曾經供養無量的布施之佛,無空過者。(禮尚往來,依緣共生)
第三段說明:若人持此般若經的精神,見自本性所得功德,比世尊前世所供養諸佛功德,勝過無數倍。

所謂: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具說:詳細說明。今日學佛的人,知識豐富,博古通今,不過是耳目見識之學,非自體證(見地)。不過借佛陀之心印為自
己渡水之舟而已。
自己不過了解佛學之皮毛以為是得道,或解脫者,却是自己不可一世,貢高傲慢。

1.世間是個多圓性社會,每個人所追求生活品質方式,各自不同,所展現福報因緣各有差別,當然果報亦不可思議。
2.宗教本來是追求安祥,心平靜的人生,却是有人皈依宗教,反而被宗教束縛,得不到安祥、平靜。對宗教的缺乏正知見。
   一般的信眾,以為虔誠的信仰,總會得到相對的代價,結果被自己的無知與貪婪束縛。
3.人在世間必須要深刻的體會一切現象的始末。人未出生前,本來無一物,也無凡塵俗事、宗族、姓氏、男女、家庭等等
   的現象。既然來到了世間,雖有所屬各有果報因緣,(我)(我所有)的物質,一但無常來臨,我在世間所有一切又在哪裡?
   莫非同未出生時,空無一物,有何差別?
4.世尊已很清楚表白,於然燈佛前,所供養千千萬萬佛,所得到的功德,不如受持、讀誦此般若空理的精神。

人生處世偈言:
1.人們遇到不如意時,總是選擇逃避:諸位,不一定逃得過。總是要去面對的,不一定最難受。有時後內心是孤獨的:不一定
   不快樂。
   我們所得到的物質:不一定能長久的。所失去的事物,不一定不再有。離開了道場或公司,不一定是生氣。別急著說,別
   無選擇。也別以為世間衹有對與錯、愛與恨。人與人的理念不合,是見解的角度不同。許多的事情的答案不只有一個。
   一切的開始和結束,都有他的(和合、離散)因緣。不需要去辯駁、解譯。人世間是相對的,每個人都有它的路與橋可走。
   一時的難過、失憶、痛苦、快樂,都是自己的心造成的。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輕鬆,找到寂靜。
   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找到逍遙。
   懂得看開的人,隨緣而居,隨處道場。
   (磨練心性的場所,以修正習氣的契機)
2.人生的樂趣何其多,觸目遇緣都是淨先莊嚴,喜悅滿載。只要多加注意四周的環境會帶你入喜悅人生,悟入無盡的遐思。
   放下暫時的取捨,抽出少許的時間和心情,觸目所及何處莫非是佛法。(接觸大自然的山水,你會感觸良多。)
3.天堂本在自心中,人在福中珍惜福,無知一味向外尋,惹得多少煩惱事,莫非騎牛覓牛,貪婪心所致。
4.人類的本身並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充滿情感嫉妒偏見和虛榮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