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回上頁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12-尊重正教

十二、尊重正教

宗教之道:不以門派或自我意識為導向,必須以無我的精神,引導眾人在有限的生命裡,尋求如何解脫煩惱契入心平靜的
正確資訊。佛教的思想已眾生的苦惱為出發點。


如來說法四十九年,以方便法門導入根本第一義的法門。所教導的精神:出世解脫道,是以緣起及四聖諦為入門的宗要。


先有出世的精神,後以入世菩薩行,作六度事業。教化眾人。六度波羅蜜者是內在心性的修持,不是行外在六度。有情眾
生的行事,由有情眾生的思想與行為來決定。是苦集的延深或苦滅的終止,淨化自己,圓成自己。世尊的開示:緣起思惟方
法?無明:就是煩惱。是以我,我所見為攝導所引起。


佛教是宗教團體:

本來是(無神論)。無依賴神鬼的精神。一切都是以緣起性空為燈,以己為燈。(身心為本的燈)佛陀圓寂後,弟子為了景仰佛
陀的精神卻演變了神像系統而朝夕膜拜,轉變今日的有神論,(依賴性神佛的庇佑)


經文: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
           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所謂:隨說是經?

適應眾生的根性,分多門教法。目的提昇佛法的正知見。

(一)依法不依人的思想,依了義的精神。依法=以身心世間解脫為本的法門。依了義=合附於因緣真理(緣起性空)

(二)學佛道無需遠求,從內觀禪修,透視(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有生無不盡。唯寂滅為樂)。


隨說:不論是僧、俗、凡人、聖賢都可以為人解說經義。不論經文多少,前後取一段可為人解義。


不論事或理、粗細,取之分別其義。不論何處都可說經。不論日夜、時間長短,隨時可說法。不論人數多少、利根鈍根,
遇有因緣、隨機而說。


所謂:四句偈等?文殊菩薩問佛陀:什麼是四句偈?

  (一)空身:四大緣合,將須敗壞,知身皆幻化,不可執著。

  (二)空心:復正觀自己的心,遇境似有,境滅皆無,何有所住。

  (三)空性:緣起無性,感而遂通,寂滅如如。

  (四)空法:所有經法,皆是方便。過溪須筏,到岸捨筏。書經的文字,只是表達心路的行法。


所謂:當知此處?指(心)。修行最大的意義:即心性的法門。善惡、苦樂、天堂與地獄,都是自己的心製造的。


我們一生中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欺騙自己、執著自己、煩惱自己。每日都在展現外表的虛偽、做作。為了什麼?提昇高尚,
面子問題,尊嚴自己。對自己誠實對待,又有幾回。沒有絕對的誠實,便沒有機會達到心平靜的地步。


有一位參學者:問阿姜查尊者!有什麼經典可以推薦給他閱讀?

阿姜查指著自己的心?只有這一本。泉州開元寺柱聯有則偈語!「此地堪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此地):指心地法門。
(思想行為)。遠離貪慾、渴愛、無明、愚痴。才能(堪稱佛國)。心淨即出家。



(滿街):指眾生。靜心行道,無所希求。都是聖人。無瞋即是戒。(修行不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



所謂:如佛塔廟?佛塔廟:現代就是寺院。出家僧居住之所。凡有德之出家僧圓寂,以建塔以表敬仰。

所謂: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完全受持金剛般若經的精神。



文殊菩薩問佛陀:何等法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佛說:一切種智。了解一切法的本性,也覺察一切法的特性。(諸法空相,緣起
無性)。



所謂: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人人可參悟金剛般若經, 是最上乘之道,希有之法。



「真如理則不著一塵,事相行門不捨一法」。解脫之道,只有放下萬緣的執著,自然心空及第皈的境界。心地無非,心地
無痴,心地無亂,即結出祥雲,入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所謂:尊重弟子?



金剛般若經所在之處,即有佛在。以禮待人之道,互相自愛,不可卑視他人,不應自誇己能。先放棄自我。



何處皆道場:人與人的相處提供磨煉心性的場所,也能顯見自己的習氣。愈有智力把自己解放,才能思惟更深。



任何人所信仰的宗教,都要尊重他的選擇,不要去排斥他,更不要審斷別人的是非。宗教主都是人們塑造出來的,人們信
奉它的教理,奉行它的戒規,才有存在的價值。如果人們不信它的教裡,它的影子會存在嗎?



人生在世間是互相欣賞大自然之人事物,而不是活在挑剔。人事物的價值觀。

佛在法句經中說:行為的表現,就是:(我相)。只用自己的理念教育系統自以為是。其他人的理念都是廢話,不如法。



知識如果不能使性格變得更有心量的智慧,那就沒有都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