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回上頁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10-莊嚴淨土

十、莊嚴淨土

欲淨其土,必先淨化其心。心淨跨不出,何來國土淨。戒:即是自淨本心。心淨不是自我本位。心淨是處在錯綜複雜的社會
人群,保持最大心量空間,接納不同的聲音。

淨土是心意識反映出來的願力。祇要心淨,國土自然也清淨。心淨:清涼地。無住著六塵的心。不著於相,不執於念。
偈言:參禪不必山水地,滅却心火自然涼。

經文: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
提!諸菩
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昔:指如來的前世。行菩薩道時,名謂:(善慧)。出眾於雪山南方。帶髮出家。

然燈佛:在蓮花國說法。善慧發心欲前往聽聞法。善慧見然燈佛,威儀莊嚴,對佛生起高度的敬信,隨佛行、住。路途之徑
,有一處泥濘之地,善慧恐佛污染雙足於是以衣服覆地,不足之處,以身伏地,以髮掩蓋,口默念言:願佛踏過我身,授我
成佛之記,然燈佛已知善慧意,而踏身過後,為其授記。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如來。

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以現代而說:喜馬拉雅山(雅)。
所謂: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莊嚴重在內心的寧靜,無所住心的氣質、雅量。如禪宗:無住、無相、無願的精神。(放下即是淨心)(退一步是般若的表現)。

莊嚴並不是重在外表之相。從內心展現很自然一種樸素、思無邪、親和力、隨緣不假做作。在舞台人生互相尊重、避開與
人諍論、調節本身的柔軟度與銳氣、傲慢、貢高、自我高人一等。

莊嚴在於對法不起分別比較。若能學會這種生活智慧,正是現觀空義。不起分別比較:不是觀念問題是生活實踐。

所謂: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六塵生心?

舞台人生離不開(色聲香味觸法)的表演,時時都要去接觸六塵,只要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跟著六塵起舞,六識(心)
不起妄念、雜想、執著,當下就生清淨心。這就是:心地上的修持最直接的方法。(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莊嚴在於自己的本心。日日所行是空華水月,所作是如幻佛事。這就是般若精神。

菩薩的精神:在於幫助他人,如何止息貪瞋所引伸心火無煙日日燒的苦迫性(緊張的生活),而不是滿足對方的希求與貪婪的教
育。

菩薩道的人生觀:緣起論述的共生法。個人的存在是緣起於群眾,眾生不能離群獨居,是互為依存。群眾是個人資糧的生活
依靠來源。個人是為群眾謀福利。就是為自己謀福利。個人與群眾相互影響,至為密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自利利他的
精神。(相互之間保持著無限關係,產生共鳴)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生是有情感的人生,依情愛而生活,離不開感情的世間。慈悲一般都是感性而生存,當人們被感性的慈悲迷惑時,就引
伸種種的波相、情緒、煩惱、人情的束縛就接踵而來。古言說:情之一字,害死天下眾生。

學佛的人,必須提昇正覺人生。有果斷的智慧以及魄力的精神。才能無所住行一切善行。

所謂:身如須彌山王,是身大不?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以體相而言:須彌山(喜馬拉雅山)很高大很廣泛。大象有比螞蟻大,當然大很多,不能形容。

以法性而言:體相大未必有餘,形體小未必不足。(麻雀雖小,五臟具全)
以萬物同等觀來說:萬物生命因緣皆自足,各當其分,同於自得,(一枝草一點露)生存之道。

六祖云:色身雖大,內心量小,不名大身。內心量大,等虛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縱如須彌山王,不為大也。以眼所觀視色
身,不值得為大身。須彌山的色身巨大姿形,並不足以稱大身。唯有超越大小的概念,堪稱摩訶。佛無姿形,方為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