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密經9-一相無相
九、一相無相
所謂的一相:相對之下的絕對。事物的本身
所謂的無相: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的真相。一波波的緣起,一波波的緣滅。
所謂的一向無相:有情眾生,無常的寫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說明緣起三法印的寫照。
以時間來探討:萬相生命相續不斷,亙古至今,無常自如。(因有物故有時)從色法深入
以空間來探討:互依因緣,無我人生。(探討內心的空間)從心法深入...一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權學。
以涅槃寂靜來探討:涅槃的尋思是本身的問題。涅槃是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清涼地心。(放下自我中心的(我相)吧!它不但使你
礙手礙腳、自視不凡外,還會給你錯誤的見聞、視聽。)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
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急,我得阿那
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 阿羅漢作
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
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
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正解
須陀洹:初果聖人。名為入流。證了須陀洹的特質。對佛法僧有信心,絕不會破戒。在所有煩惱中已經根除(疑和邪見)。
洞見世間六塵感性。不再生起(見取、欲取、戒禁取、我語取)。斷除一切情見。(見地上的煩惱)認識觀念的煩惱。已不會再
墮落或退轉,隨時反省,遇緣即覺。
什麼是:見取。執著自我的觀念與信念非理之見。
什麼是:欲取。貪欲的心。取著於色聲香味觸的境界。
什麼是:戒禁取。宗教上各有儀式戒規。有些是不可理喻的規範,以為是正戒。(因戒而生取捨上的偏差)
什麼是:我語取。執著種種自我的見解的語言。
什麼是:疑與邪見。不信任他人,總以為自己對。思想上的偏差。
斯陀含成就者:不根除任何煩惱。煩惱會慢慢淡薄。(解脫虛幻對名利的執著,落實在人生地過活。)
阿那含成就者:已根除(瞋恨),不包括(貪欲)。雖然沒有感官上的欲望,但仍然有盼望有個清靜。
三果的聖者並未斷除所有的貪欲,仍有更高的嚮往,這也是一種細微的貪欲。也代表仍有少薇的(無明)的成份。(痴)
阿羅漢成就者:已經種(無生)。永離三界一切生死。(小乘阿羅漢,止於滿足於自己的解脫。大乘阿羅漢自利之外還要求利
他的解脫。)
所謂:無諍三昧?遠離一切分別、知見、是非、取捨、契合真理。(安住於空性與物無諍的禪定)。大乘佛教,人人具足的本性
,融入以小乘為基礎。小乘佛教的修行,就要功夫。修證。
所謂:離欲阿羅漢?生活嚴謹,淡泊知足,行事遊戲人間。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解脫。(細微的習性都淨盡)
仁王護國經云:有三種解脫? (1)空解脫: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空。(2)無願解脫:了知諸法虛妄而無所願求。(3)無相解脫:
了知諸法空相而無不相入中道行。(隨緣無住相)。
解脫是煩惱執著的斷盡,涅槃寂靜的寫照。解脫沒有解脫的境向,是本身的自覺自證。
解脫的說明?「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所謂:我生已盡。不是進入斷滅或邪見的思維。是指內心的欲愛、無明、執著、(貪瞋痴)完全結束了。(心解脫)。不再追逐
六塵的感性、情欲的執著。使生命輪迴的因緣滅盡了。(生)來世間的因緣滅盡了,就進入(不生)的境界。
一個阿羅漢達到(心解脫)。他外在的身體同樣存在,與眾生無差別。這就是有餘涅槃。修持上一個境界。
所謂:梵行已立。(梵)是清淨,(行)是身口意三業。貪瞋痴不再患起,自然就沒有業力的推磨。梵行就建立了。所謂:所作
已作。皆作已作,皆行已行。表達解脫者的圓滿性。對世間不貪求、無欲念。不會有遺憾,不會有後悔,以無罣碍故。
所謂:不受後有。不會再(有)的業報。(生)的因緣到這期會,生命若結束就進入(不來)的境界。(解脫智)以智慧的解脫為究竟
。
生是以有為條件,以業報作牽引。業報來自於(取)愛的表現。
解脫的重點:聲聞、緣覺者:從四諦,十二因緣(緣起)契入無常故苦、無我、我所的正觀證入空性。(無生)
菩薩:從緣起中,深見一切法的本性空寂。隨緣度化。
所謂:樂阿蘭那行?頭陀行。愛好寂靜的人。將心脫落於大自然,取靜於山,寄情於水,過著行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