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回上頁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8-依法出生

八、依法出生

了知緣起,即了知佛教的歷史。緣起是佛法的特質,不共外道。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法住法性,世間相常住」。

說明:諸法從本性無生。無生者:來無來相,去無去相。法性在那裡,就住那裡,一切現象就是它的現象,所有的作用,
就是它的作用。

世間相常住:永遠合附於佛法,故說一乘。一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學大乘之法若沒有小乘法的基礎,根本就不必談。
大乘之路還是以小乘為主,小乘法的修行,才是功夫(見地)法門。頓悟須以漸修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
        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正解

福德:人生在世間所得到的短暫幸福與快樂。這種福德是有為的佈施,所得到的人間福報,畢竟還是無福德性。

財施雖然可貴,不如自己有正見諸法實相的可貴,真正朝向內心的寧靜。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受持此經:(持之以恆,信心不退)此般若精神。有自信,才有自尊得無上正覺。

所謂: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事何悠悠,貪心總不休,走盡天涯外,
何時得遏丘」]

所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觀的事物與能觀事物合為一體性。從這個地方(此處)趣入你會發現所有存在是什麼?
自己是什麼?自己又是如何?自己的本質是什麼?自己有何特色?

佛陀說:佛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不是思想意識分別所能解譯的,不是語言文字可描述或筆墨來形容的。)

經論只不過紙墨文字,那些都是文字符號所建立的名句。佛法是超越意識的思索,勿陷入名相的圈圈。

未參透真理的人,是無法理解。千萬不要在思想上求個知見的佛法。
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陀提醒須菩提:注意。般若並非佛法,本來沒有佛法可言,是藉著取名為佛法而已。所謂的佛法,就不是佛法。(從佛
學名相文字了解佛法的真正根本,最後捨棄佛法)。道經云:(道)不是那個(可道)。

佛法的真正意義?只有(認識自己,認識當下,認識此處)。若是脫離這個範疇,根本沒有(道)。也就是沒有佛法。┌佛法非
遠在自心,真如即近非在外」。佛法:就是說五蘊皆空的根本。佛法:也是覺悟,緣起變化,空的根本。更是洞見(無生)的究
竟。

佛法是(解脫苦煩惱的皈宿)完全領悟(無智亦無得)的見地。而解脫的動力,並不是全由了解佛學名相的分辨、思考所產生。
光講理論而無實際的見地,修證,也只不過是學佛的鸚鵡,救不了自己,更不能契入涅槃。

佛學名相是期待的覺知,是有牽掛的。藉由不斷地複習佛學名相的概念。卻把自己與領悟,放在對立的價值觀。(知皈知,
行事皈行事)。佛學名相是可描述、指陳、定義,必然有著力點。無論你閱讀多少經典?若不能(經心)相通融合,根本起不
了作用。與不看經,有何差異?(經):不在於文字。雖然經是文字寫成,但也是人們的錯覺。學佛都是在相對之下,所承受
著春雨。猶如:對聯。

佛法是未分辨是非、善惡之前純粹人性的智慧。(單純的生活,無所求求)。天真無邪。

經:就是(自心)。心路歷程參悟自己的心性,才是真正行經的聖者。(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佛法本無住、無相、無願。如有住著一個境界,當然不是佛法。(終日變化不為動,畢竟寂寞不為休)

佛陀曾經說有三種不同知的領域?
(一)當你聽聞某人說法,了解某些佛學概念,這是一種粗淺的知見(文字般若)。
(二)當你深入思惟獲得更深一層的知(觀照般若)
(三)透過內觀所獲得的見地(實相般若)

佛陀也承認,從閱讀文字、朗誦文字、聆聽文字法要和思考所獲得更深的知識是肯定的。然而修持的人卻停頓於此。無進
一步深入內觀:如實地認識自己、認識當下、認識此處所發生的事。這是非常重要的解脫法門。契入涅槃的道路。

註: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從自己的心性透視才是佛法。佛法即無法。是從生活中累積經驗中慢慢體會的成果。

六祖壇經云: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還有一種法是最上乘:放下自我中心的觀念(我相)的人生,才會真正體會解脫煩惱。這才是超越(常)與(無常)之上,獲得真正
(空無所空)的生活自由。
有一則引發人們的思惟?

唐朝慧海和尚參拜馬祖大師。馬祖問慧海:你從何處來?慧海說:越州大雲寺來。馬祖問:來這裡有什麼事?慧海說:我來求佛
法的。馬祖說:我這裡一物也沒有,求什麼佛法?你放棄自家寶不顧,離家做什麼?慧海驚訝的問:那裡是慧海的寶藏?馬祖
說:現在問我那是誰?它具足一切,如其本來,何假外求。
如其本來的意思就是:(自在)。徹底體會(空)的人性。 (行之規律,生活不受制而拘泥)。就是:單純。無求品自高。

學佛者,整天到晚談(空)說(無我),結果自己的心結始終打不開。對身體的執著都放不下,還談(空)(無我)。

打開心結才是(見地),對身見不執著,才是(見地)。修行是為了解脫自在。可惜現在的學佛道的人,既不消遙又不自在,更
不解脫,何其苦哉!浪費時間歲月,結果反被那個欲望綁起來。

什麼是心結?色雜妄想。比解脫煩惱更重要的欲望。(生理需求和心理妄想)
什麼是身見?對生命一種執著。思想聚合外緣的軀體。從內觀深入,不要一直守著身體,身體只不過小不點,把整個心量
擴大到虛空。譬如:若有人到高山頂露營,夜晚觀天地,此時你會體驗另個境界。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