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

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回上頁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2-善現啟請

二、善現啟請
經文〈2〉: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往?云
                    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
                    欲聞。

正解
:善現:即須菩提。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印度人行禮一種儀式與上座比丘的儀容。
須菩提:為人謙和,德高望重。
善護念:提醒大眾以攝受善念為行,認識自心。
善付囑:叮嚀大眾(善男子,善女人)深入內心世界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做事的動機。

「萬法本無生,因心起生滅,一念若不出,動機何處有」。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人的(真性情)。(覺有情)。

汝今諦聽:仔細用心聽。不可草率聽,與不聽者有何異乎。

真諦三臟說:諦聽離散亂、輕慢、顛倒三過失。得(聞、思、修)三慧德。
佛陀啟示:佛法的精神。也是金剛般若經的大意!掌握二大方針,生活的層次,就接近(真、善、美)喜悅人生。

(一)空的自覺:空是佛法的特質,契向於解脫道的精神。建立在緣起無自性的根本智以及事相的方便智。作為世間一切語
言與習慣的假象。

(二)善現啟請(二)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用在人際關係上以及人與大自然的動植物的悲智願行的精神。

無所住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所住:超越善惡之心。我人之相。一切現象的緣起。
佛法的精神:重在(出離心)。解脫道的精神,培養離相無住的心態。
菩薩的精神:在於幫助別人,棄除貪瞋痴所引起的煩惱苦,而不是滿足對方的希求與欲望。

菩薩的慈悲:能導入行空而不證的智慧。從智慧入悲心涉有而不?。
應如是住:是戒德。防患自己的行為的踰矩。

提醒在生活上,不要太注意別人的舉動而忽略自己的行為。看別人的煩惱,為自己警惕。

觀別人的世界觀,不如觀自己的世界觀。不要去評論別人的作為也不要去批判別人的對錯,善惡會使自己的情緒跟著浮燥,
不能自主。無明從此生。

尊重別人等於尊重自己,論別人的是非,等同批判自己的是非。(人不是十分完美,各自習性)

何謂是住:執著已見。我慢行為的驕傲,便有自我中心思想觀念。

如是降伏其心:著重內心的調伏,並不是征服別人。是以法克制自己的情緒與煩惱,引伸感受的苦集修行是洞見自己,
認識自己的問題。注重行門,就是:心理行為。所有貪欲、瞋恨、無知、痛苦、煩惱、不爽、喜悅、快樂等等的現象,
都是自己的心製造出來的。天堂與地獄亦復如是。

一個人的行為,他的背後就是思想在推動他的行為。思想與行為的動能是(感性與理性)與(意識與智慧)。取捨、愛恨、
善不善、苦樂來自感性意識。理性智慧來自對真理的認識。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唯然。(是的)意思。願樂欲聞。內心很歡喜聽聞佛法。
此時:世尊開示。(一)生命的價值觀 (二)深入內心的探討(三)追尋真理 (四)法性人生

1.世間所有價值的東西:必定來自於自我的觀點。思惟。
2.由於受到自業的牽制:維繫生命的力量是業力的推磨。(善惡因緣)
3.從內觀深入五蘊:探討皆空的理則。
4.追尋真理的特性,具有三要件? 無常就是(真理)。是獨立於信仰之外的。是不二法門。

(一)普遍性=遍一切處皆無常。 是無漏的。
(二)平等性=任何人或一切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是無為的。
(三)必然性=生滅滅已,必然過程。 是無學的。

5.緣起所展現一切現象是無自性的。(法性人生)說(空的思想)。為了棄除種種的執著、貪婪、渴愛、以空的精神破除
一切相之故。

空:不代表(無)或(不存在)。空:是說明現象世間的虛幻本質。空:沒有離開現象世間,是依附在萬相人生中。

空:是破除事物的自我而已。世間存在的事物是因緣假有,非實有的永恆。

空的自覺,是生活中的智慧。對佛法的開悟,解脫,源自於(空)的般若精神。

空的覺醒,才能放下現有的社會知識與束縛。

空:代表諸法的層次不斷地超越,超越的表現在於無所住於諸法。

空:破除一切相,能斷除一切煩惱之根本。 空:是對治執著妄想的良藥,當意識中所有的概念、名相通通放下,清淨心自然
流露法性人生。

空的世界裡,智慧是從內觀禪修中流出:靜心觀天地,皆知萬物緣起相,溪水訴無住,莫非無常的寫實。

人生最大的追求(涅槃寂靜)是以空為樂。但不可陷入空的概念或錯覺空什麼都沒有。

空:是樂觀達人的寫照(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無執著人生,無自我的傲慢。

空:是離相無住,最佳的寫實。諸法隱藏於空性,眾緣皆顯現大悲。

如果只強調世間是(空)的思想(什麼都沒有)會落入斷滅論。若強調(有)的狀態,會墮落常見。

(有與空)強調(現象與空)是不即不離的關係。如心經強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無碍相成。

學佛就是認識自己的心性,舉發本身的智慧與潛能。

學佛:若不棄除內心的貪婪、瞋心,儘管外表衣著莊嚴也沒有多大意義(學法無益)

學佛:就是依法而修,依了義而行。
依法:以身心世間解脫為本而修。那是正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

依了義:合附於因緣真理而行。 即是了義。

學佛若依人而修:人是時空產物,會變遷的,除非能自覺、判斷,否則難免為我主觀所左右,或為攀緣而無知。

世尊在迦藍摩經說:十不依......
(1)不要依傳統。 (2)不要依祖傳師承。 (3)不要依典籍的記載。 (4)不要依傳聞。 (5)不要依邏輯判斷。(6)不要依系統推理。
(7)不要依表象而作思考。 (8)不要依見解喜好。 (9)不要依可能性。 (10)不要依這樣的想法。

這些都是外在因素,必須冷靜思惟。解脫煩惱的止息,是本身內在的因素。

佛法的覺醒是一把門鑰,不離自己的本心,至於開不開心鎖全由自己。